深秋的晨曦里,路旁的銀杏葉在風中打著旋兒落下,像無數只金色的蝴蝶,在馬路上鋪成松軟的地毯。我穿過熟悉的街道,擠過早高峰的人流,被裹挾在車流中緩慢前行。突然,手機日歷上那個鮮紅的“重陽節”提醒跳出來,讓我心頭一顫,王維那句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”不知喚醒多少游子“登高”遠眺回望故鄉、回望過去。也就在這一刻,我才真正懂得旁人常說的那句:“少年不識曲中意,再聽已是曲中人。”
想起小時候,深紅的緞面上,奶奶用金線繡出的茱萸果實飽滿欲墜,旁邊還綴著幾縷干枯的桂花枝。小時候總嫌她嘮叨,長大了才明白,那些‘天冷加衣’‘早點回家’的話,都是歲月釀出的甜。
轉過街角,信號燈恰好轉紅。我停下車,看見一位身著校服的少年,正攙著一位白發老人緩緩走過人行橫道。老人伸出一只布滿皺紋的手,指著路邊的野菊,聲音溫和:“果果,你小時候總說這些是星星落在地上,非要編成花環戴在頭上。”少年笑著點頭,從書包里掏出一個用野菊編的花環,小心翼翼地給老人戴上。
中午一陣涼風吹來,想起去年今日和同事閑聊時,他指著手機上其中一張照片說:“這是我父親七十歲那年,我們全家在香山拍的。他當時說,等八十歲還要再來——今天,我想替他把這個約定補上。”他的眼眶紅潤了,眼淚如珍珠般奪眶而出,照片里老人拄著拐杖站在紅葉林中的身影,與窗外城市的繁華形成溫柔的對照。
打開手機,腦海又浮現出很久以前老電影的場景,記不清到底是哪部CD黑白電影。模糊記得主人公推著父親的輪椅,在觀景臺停下腳步:“爸,您看那片云像不像故鄉的饅頭山?”父親渾濁的眼睛亮了起來,我看見一滴淚水從他眼角滑落,在陽光下閃閃發亮。“是呢”,他的聲音有些發顫,“當年我跟你媽第一次約會,就在那山腳下的小飯館。她穿著一件月白色的襯衫,我請她吃了一碗陽春面......”
夜風拂過,人們紛紛將城市古老的“祈福樹”上懸掛紅綢帶,紅絲帶輕輕搖曳,每一條都系著人們手寫的祝福:“愿爸媽腰背永遠挺直”“希望爺爺的棋藝打敗小區所有老頭”“明年帶全家去看海。”這些樸素的愿望,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卷。
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,重陽節不再只是一個傳統節日。它提醒著我們,無論走得多遠,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。就像“茱萸”、“野菊”、“舊照片”、“饅頭山”成為重陽節的符號,就像那些掛在"祈福樹"上的紅綢帶,承載著我們對親情的珍視,對傳統的守護。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,我們登高的不僅是山峰,更是心靈的刻度;我們思念的不僅是親人,更是那些溫暖的舊時光。正如那杯溫熱的菊花酒,初嘗微苦,細品回甘——這正是重陽節給予我們最珍貴的人生啟示:在向上的攀登中,永遠記得回頭看看那些托舉我們的人;在追逐夢想的路上,莫忘為何出發的初心。(孫玉鑫)